top of page

堤壩

1962年溫黛亦摧毁堤壩。溫黛以前主要是用黃泥、大石和糯米作粘貼用做的堤圍

啟才學校

首任校長為革命人仕宋青,早年用客家話上課,並有軍訓,70年代後,主要接收父母在英,留港讀書的村民孩子。

海下碼頭

從前有海盜、小偷及不同的威脅由海而來,早期晚上會有「谷埔守衛隊」在碼頭持槍守護谷埔。

何氏客家大宅

當年靠旅美村民捐助興建,建築費為8300元(同一代的灣仔南固臺建築費為3萬元)。

谷埔介紹

早年是啟才學校的士多,90年代多招待行山客。創辦人宋伯,多年與行人客保持良好關係,並為啟才校監。1961年之前,有一位楊伯伯負責看管水閘,居住於現在宋伯士多旁邊的一個小屋。1964年啟才學校校舍擴建,讀書人數眾多,小屋亦作為廚房之用,由校役煮飯給老師及學生食。
更亭客家話為「作壆倉」,從前水閘看守人負責控制水位及維修水閘,宋伯會用繩綁腰及壩上大樹,然後下去清理水閘的垃圾。政府一直負責維修堤壩,但近年水閘下面有破洞,大量海水湧入,令堤壩失去作用。

宋伯山水豆腐花

<
>

谷埔文章

《谷埔365》
生活美好之村民

由於團隊難以長期留在谷埔活動,團隊邀請了唯一長居於村中的老圍村民Mark合作紀錄谷埔的365天。《谷埔三六五》成果將會於最後的展覽展出。

《一水一道︰

谷埔商業圈的興衰》

谷埔村民宋關仁,對於 70 年前的繁盛景象依然歷歷在目。

一水一道,構成獨特的谷埔商業圈。

《 谷埔是怎樣的

使我着迷 》

有時候,我也會在想,如果這棵老榕樹懂得說話,我會親自問它,我的祖先以前是怎樣生活的呢?

《 他們的 1964 》

繁華和衰落,只是一瞬之間,十多年後村落的梯田不復再見。荒廢稻田被紅樹林入侵,村民外出市區打工或英國謀生, 1964 年,村落的高峰,也是衰落的開始。

田心: 戰前建築群 何氏客家大宅

當年靠旅美村民捐助興建,建築費為8300元(同一代的灣仔南固臺建築費為3萬元)。屋主何瑞庭先生復修農舍,並改為農具收藏室,收藏村內百年的農具,教科書等文物。

李氏客家大宅

谷埔保留最好的客家大宅,建於1930年代,保留完整家具、柴火灶頭,古色古鄉。旁為楊家大家,為另一1930年代建築。

宋氏為主,1911年有126人居住。全村擁有不同年代的建築。除了清代的排屋,亦有60至80年代,居英村民回村重建的排屋,屬於全村最新的房屋。

新圍

<
>

建於300年前,以隔開海水及村落田地,以便種植稻米。1930年因風暴崩塌,後來1962年溫黛亦摧毁堤壩。溫黛以前主要是用黃泥、大石和糯米作粘貼用做的堤圍;溫黛之後,堤有兩處分裂,政府提供物資如紅毛泥,村民出人力維修堤壩。近鳳坑村的一段為完全石屎化,近松記士多的一段則是用大石維修,所以仍有大樹在上面。


從前堤壩中心位置有一棵約50厘米直徑的樟樹向海彎曲生長,村中小孩會爬上樟樹再跳水玩,村中孩子幾乎都會游水,在堤壩及瀑布學,不懂游水會被恥笑。如今水閘日久失修,海水湧入,昔日稻田荒廢,變成金黃的蘆葦草、紅樹林,飛鳥的天堂。

堤壩

<
>

啟才學校

建於1932年,於1993年停辦。主要由居美村民募款興建,而1964年擴建的小屋,則由旅英村民捐款建成。首任校長為革命人仕宋青,早年用客家話上課,並有軍訓,70年代後,主要接收父母在英,留港讀書的村民孩子。

海下碼頭

從前有海盜、小偷及不同的威脅由海而來,早期晚上會有「谷埔守衛隊」在碼頭持槍守護谷埔。谷埔村民,甚至附近其他村落的村民,會坐船來往谷埔跟沙頭角作買賣、趁墟、外出工作等等。50年代時仍然是手搖船 (船程約半小時),後來60年代才有機動船。谷埔的街渡, 全盛時期每天幾十人去沙頭角;後來人口流失,不斷虧蝕,1998年正式取消街渡,村民只能以陸路或較昂貴的價格請船渡海。


30-50年代於碼頭旁有小型商店街,分別有合興、公安和發記三間雜貨小店,販賣日常用品。其中公安,為烏蛟騰村民經營,他們與谷埔人結下姻親,並在新圍買下房屋,而經時有兩隻大船(20-30人)長駐於谷埔碼頭,供烏蛟騰村民之用。

松記

建於1920年代的碉樓與兩間商舖,今已改為松記,提供新鮮海鮮客家菜。松記開業於2000年,是谷埔轉營的重要促成者,令農村變成旅遊勝地。他們仍保留捕魚傳統,捕捉海魚、蠔仔作食材,連周潤發也是坐上客。

老圍為谷埔的核心,以祠堂多最著名,建立於200年前,主要有何、楊、宋、李、邱、吳、鄭姓氏聚居,1911年代有247人聚居。擁有四所宗祠,其中李氏和楊氏宗祠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老圍

<
>

三肚

主要吳氏和曾氏,1911年有47人居住,於90年代已荒廢,全村被植物覆蓋。現香港只剩下一位吳姓老村民,定時回來拜祭伯公神位。

五肚

四面環山,楊氏百年前在此建村。被本地旅遊家梁熙華稱為「世外桃源」,以果園出名,出產年桔、菠蘿。充滿童年回憶的瀑布,村民近年努力重新挖出山上的水塘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