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宋玉錢《 去英國是捱世界打工 》
去英國是捱世界打工,不是移民。
本地村落人口嚴重流失,至今仍無法回復往日景像。「 同一輩的人, 10 個有 8 到 9個人都移民,即是 70 歲左右,到 60 歲左右一代, 10 個人當中有 7 人在外國。」

楊偉斌《 最後一代谷埔成長的人 》
我哋係這裏土生土長的一代人,後生可能無感覺,但係谷埔對我哋係塊寶。
他懷念童年賺的零錢和汽水。「 小學四、五年級,去攞河坑螺和山稔,用報紙包住山稔,攞去沙頭角公廁前面擺賣,賣給漁民,因為他們窮沒有水果食,每個賣兩至三毫。買到大概兩至三蚊元,就去宋伯士多,即是現在宋伯的位置,以前是學校士多,買糖食。」
電視,對新一代可能「 史前生物 」,但對 70 年代村民有如智能電話,村中長者的娛樂和資訊的來源。而今天,谷埔大宅仍可見何安裝的天線。
何瑞庭《 科技文青改變鄉村 》
年青人都走了,留下老人,有的只有年紀很小的小孩,村落變得非常沉寂,一點聲音都沒有,有了電視有點聲音,老人家會開心一點。

宋玉錢《 去英國是捱世界打工 》
去英國是捱世界打工,不是移民。
本地村落人口嚴重流失,至今仍無法回復往日景像。「 同一輩的人, 10 個有 8 到 9個 人都移民,即是 70 歲左右,到 60 歲左右一代, 10 個人當中有 7 人在外國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