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《重聚谷埔:今昔、再延續》團隊 贊助: 鄉郊保育辦公室、鄉郊保育資助計劃
歷史作為營造方法凝聚社區
《谷報》展示歷史研究成果、口述歷史及插畫,亦有徵集村民投稿。重塑谷埔、沙頭角及大灣區的歷史和文化關係,為公眾重現昔日村落的繁華,提升村民歸屬感,與村民共同編寫村落新歷史。
《谷報》第二期「如果有一隻船...」
農村生活不再,面對現代化的衝擊,生活方式短短半世紀間迴然不同。安心立命不再是土地,也不只是傳統,反而是記憶和歷史。
從「人、文、地、景 、產」概念出發,需要村民的努力,於歷史文化、獨特地理及景觀中,找到新方向,發展產業,才可持續性改變谷埔和鄉郊的發展。谷埔擁有深厚的歷史、文化和生態承載,需要政府和民間資源投放,重拾昔日谷埔的魅力。
《谷報》第三期【給下一代寫首詩】
谷報第三期,帶來谷埔年輕人的心聲。專訪兩位90後的村民,李雅婷和李祈生。 李雅婷,享受村內的風景,創立「季食」,活用新媒體宣傳,開辦工作坊,復耕農作物,向學生介紹客家文化;李祈生,回村協助父母維修祖屋,亦因着自然的寧靜,治癒情緒的困難。從陌生的地方,他慢慢視谷埔為自己和家族的「鄉下」。


專題研習
一水一道︰谷埔商業圈的興衰
(第2期專題文章)
農村生活不再,面對現代化的衝擊,生活方式短短半世紀間迴然不同。安心立命不再是土地,也不只是傳統,反而是記憶和歷史。
從「人、文、地、景 、產」概念出發,需要村民的努力,於歷史文化、獨特地理及景觀中,找到新方向,發展產業,才可持續性改變谷埔和鄉郊的發展。谷埔擁有深厚的歷史、文化和生態承載,需要政府和民間資源投放,重拾昔日谷埔的魅力。
重聚的理由 (第3期專題文章)
谷報第三期,帶來谷埔年輕人的心聲。專訪兩位90後的村民,李雅婷和李祈生。 李雅婷,享受村內的風景,創立「季食」,活用新媒體宣傳,開辦工作坊,復耕農作物,向學生介紹客家文化;李祈生,回村協助父母維修祖屋,亦因着自然的寧靜,治癒情緒的困難。從陌生的地方,他慢慢視谷埔為自己和家族的「鄉下」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