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《重聚谷埔:今昔、再延續》團隊 贊助: 鄉郊保育辦公室、鄉郊保育資助計劃

歷史作為營造方法凝聚社區
 

《谷報》展示歷史研究成果、口述歷史及插畫,亦有徵集村民投稿。重塑谷埔、沙頭角及大灣區的歷史和文化關係,為公眾重現昔日村落的繁華,提升村民歸屬感,與村民共同編寫村落新歷史。

《谷報》第二期​「如果有一隻船...」

農村生活不再,面對現代化的衝擊,生活方式短短半世紀間迴然不同。安心立命不再是土地,也不只是傳統,反而是記憶和歷史。​

從「人、文、地、景 、產」概念出發,需要村民的努力,於歷史文化、獨特地理及景觀中,找到新方向,發展產業,才可持續性改變谷埔和鄉郊的發展。谷埔擁有深厚的歷史、文化和生態承載,需要政府和民間資源投放,重拾昔日谷埔的魅力。

《谷報》第三期【給下一代寫首詩】

谷報第三期,帶來谷埔年輕人的心聲。專訪兩位90後的村民,李雅婷和李祈生。 李雅婷,享受村內的風景,創立「季食」,活用新媒體宣傳,開辦工作坊,復耕農作物,向學生介紹客家文化;李祈生,回村協助父母維修祖屋,亦因着自然的寧靜,治癒情緒的困難。從陌生的地方,他慢慢視谷埔為自己和家族的「鄉下」。 

《谷報》創刊號

短短半年,見証村莊轉變,村民回來、農具博物館、茶果教育工作坊、文化展覽、不同院校學生.....昔日熟悉的熱鬧、今天創新的想法,再次重聚谷埔。 聚、散、離、合,谷埔是移民的故事。二戰後,每家每戶都有人移居英國、美國或荷蘭等地,過半村民居於海外,但亦有村民選擇留港,見証谷埔的轉變。 谷埔也是留下的故事。留港的村民,各有理由。

專題研習

一水一道︰谷埔商業圈的興衰

(第2期專題文章)

農村生活不再,面對現代化的衝擊,生活方式短短半世紀間迴然不同。安心立命不再是土地,也不只是傳統,反而是記憶和歷史。​

從「人、文、地、景 、產」概念出發,需要村民的努力,於歷史文化、獨特地理及景觀中,找到新方向,發展產業,才可持續性改變谷埔和鄉郊的發展。谷埔擁有深厚的歷史、文化和生態承載,需要政府和民間資源投放,重拾昔日谷埔的魅力。

重聚的理由 (第3期專題文章)

谷報第三期,帶來谷埔年輕人的心聲。專訪兩位90後的村民,李雅婷和李祈生。 李雅婷,享受村內的風景,創立「季食」,活用新媒體宣傳,開辦工作坊,復耕農作物,向學生介紹客家文化;李祈生,回村協助父母維修祖屋,亦因着自然的寧靜,治癒情緒的困難。從陌生的地方,他慢慢視谷埔為自己和家族的「鄉下」。 

啟才學校 (第1期專題文章)

離開啟才,等於離開谷埔,離開香港。

村民何瑞庭憶及不少學生於啟才學校 ( 下簡稱啟才 ) 畢業後,就跟親人去英國生活或升學。手執畢業證書,換來去英國機票,離開谷埔和香港。啟才,不只是學校,也是谷埔人的童年回憶。

啟才學校,谷埔地標,建成於 1932 年,谷埔和附近村落 ( 鳳坑村及亞媽笏村 ),唯一一所的學校,最高峰學生達 120 人。當時地區內,少有獨立校舍。歐陸式風格,被坊間譽為「 最美麗的村校 」 。數以千計的莘莘學子,因着啟才,改變命運。學校隨時代轉變,從早期使用客家話、融入農業知識的教學手法,到採用本地學制,而學生也從本村孩童,改為海外第二代。

bottom of page